內科診療

有諸內,必形於諸外。中醫藉由“望、聞、問、切”四診合參,探查人體肌表筋骨、經絡關節、氣血津液及臟腑的變化,分析病理機轉,探求病因,取得正確辯證和診斷再進行論治。

 

♦診斷:

中醫的診斷是一種特殊的學問,與西方醫學憑藉物理、儀器及化學分析的理論系統截然不同。中醫的形成以哲學為根基,古人以陰陽發明易學,陰陽之分,創立了邏輯學,也是比較邏輯之始,而非玄學。「醫者理也」、「為醫須明理」,漢張仲景將前代思想方法歸納寫了一部傷寒論,從陰陽出發,以六經分型外感疾病的診斷,明白說出病證的寒熱、表裡、虛實的分際,作為臨床辨證的準繩,由此可看出比較推理的精神,是一門源於哲學、方法科學,以理來診斷的學問。中醫有其診斷方法,臨床用之符合科學,許多病理現象的發現,也多先於西方醫學。

「傳變」也是中醫也是另一個重要的診斷思維,人體的實質其價值在有生命;所生疾病是賦有生命的實體表現出來的乖象,而乖象不停在變化,因此中醫的診斷一方面要診察病人的實體;一方面要診斷了解發病的原因及疾病的變化機制。體質不同,所生病證常有差異,所以用藥重視靈活變通;疾病發生,有其不同原因,有的病從外來,有的病從內生,探求病因,才可找到根治之法。病的因素沒有除去,病象必淹纏不清,反覆不欲;再者,疾病發生後,常有變化,昨日證象和今日不同,明日可能又不一樣,從病理機制知道病的傳變,如傷寒論之六經、溫病的衛氣營血,才是最合理的診斷方法。

 

♦治療原則:

  • 正治反治:正治法,或稱逆治法。寒者溫之,熱者寒之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又如風寒外束用辛溫發表,溫熱犯肺用辛涼宣透等法亦是。反治法,或稱從治法,是在特殊情況下所採取的治法,這是透過病人在証候中所表現出來寒熱虛實的假象,抓住其本質問題,如寒因寒用,熱因熱用,塞因塞用(以補通塞),通因通用等。
  • 標本緩急:標本,指疾病主次本末和病情輕重緩急的情況。標為疾病表現於臨床的現象和所出現的証候;本事疾病發生的病機,及疾病的本質,或相對地指先病的臟腑及其病理表現。在病情變化過程中,一般是按“急者治其標,緩者治其本”和“間者並行,甚者獨行”的原則進行治療。
  • 扶正祛邪:扶正即是補法用於虛證;祛邪即是瀉法用於實證。疾病的過程,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成是正氣與邪氣相爭的過程,邪勝於正則病進,正勝於邪則病退。因此扶正祛邪就是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,使之有利於疾病轉向痊癒。
  • 臟腑補瀉:人體是一個整體,不能單獨分開處理,臟腑之間是互相聯繫,相互影響的,病理也是如此,因此,往往一臟有病就會影響到他臟,而他臟的情況有了改變也會反過來影響原發病的臟腑。臨床上就應用臟腑之間的生剋表裡關係,作為治療上捕蟹的原則。這些原則可概為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;壯水制陽,益火消陰;瀉表安裡,開裡通表和清裡潤表三個方面。
  • 三因制宜:三因制宜即因時、因地、因人制宜。指治療疾病應根據季節、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、年齡等不同而採用合適的治療手法。

 

♦中西醫合參:

現今的醫學主流,不可否認是以西方醫學為臨床疾病治療作為主流,著重在化學分析數據、儀器影像檢查是否異常為判病的標準,本院醫師雖以中醫的思維邏輯來探查病機變化與中藥用藥的準繩,但醫師也都具備了西方的醫學訓練,在探查疾病時亦會兼顧西醫的臨床數據分析,本持著以人為中心作全人整體治療為治病理念,達到身心療癒的目標。

 

參考文獻:《中醫診斷學・序》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返回列表
Go Top
預約/修改
門診預約
服務專線
診所位置
看診進度